【作者:匿名】
2025年10月中旬,我刚结束欧洲行,身心疲惫。就在这种最容易“放松戒心”的时候,一通温哥华来电打来,第一次我没接,直接查了谷歌,没查到电话的来源,第二次同一个号码又打来,我想着可能真是哪个客服,就接了。
接电话的是个女士,口音不像印度人,更像黑人。她一上来就准确地报出了我的**全名和电话**,自称是国泰航空客服,说我名下在 **8 月到 10 月有 4 班航班**,是在 Trip.com 购买的,还买了延误险。她说我“频繁 claim delay 保险金,触发了系统警报”,现在打电话来核实。
这时候我其实是懵的,但听起来一切都挺“合理”的。她还说他们先发邮件到一个邮箱:> 「名字 + 数字 @163.com」,说是没收到回复,所以才打电话来。我马上说我根本没有 163 邮箱,只用 Gmail。
然后她又说:“那可能有人冒用了您的身份。” 并表示要把我转给他们的“经理”继续处理。
这时候骗子的”演技”开始了
接电话的是个男的,声音平静、专业。他一开始还问我:“请问我可以怎么帮您?”——这种看似“客服常规问法”的套路,让人立刻放松下来。
然后他开始询问我一些问题:
- “您8月份之前有没有给第三方过护照信息?”
- “护照照片有没有存在手机相册?您连过公共 Wi-Fi 吗?”
- “最近有没有去过广州?因为购买机票的 IP 地址是广州的。”
关于购票IP地址,他给出了一个看似”很真实”的 IP 地址:> 121.xxx.xxx.xxx,说就是广州那边买的票。
当时我真的被带进去了,开始回忆最近有没有用过公共 Wi-Fi、有没有把护照发给谁。
你能想象吗?当你被不断“逼着回忆”这些细节时,大脑其实是在“配合”他,而不是在质疑他。这种心理利用太狡猾了。
套出信息的“温水煮青蛙”式剧本
他们不像一般诈骗那样猴急地让你转钱,也没有说“你的包裹有违禁品”或者“你的银行卡被盗刷”,这些老掉牙的剧本他们根本不用。
他们是反着来的——用“你可能被诈骗”这个借口来骗你。一切都围绕着“帮你核实、保护你”,语气冷静、态度专业,甚至还会“替你担心”。
而且他们真的能说出具体航班、时间、航班号、金额,还能解释得头头是道。男客服提供的航班信息确实做了功课:CX867、CX865、CX815确实是YVR-HKG航班,CX711则是HKG-SIN。他报给我的时候,我还上谷歌一个个查,都能对上。
提供的最后一次出发日期是2025年10月20日,没有claim金额,因为那趟还没起飞——骗保“还没成功”,据称是被他们系统拦截了。非常“合理”!
我问:“为什么买机票的钱比 claim 的保险金还多?这谁会这么干?” 对方说:“可能是用假卡购买的。” 听到这种“合理解释”,人就更信了。
最后他还让我**保证我对这件事情不知情**,说会把情况报给民航局,可能会影响我以后坐飞机。又建议我向广州警方报案。听到这里我开始觉得有点怪了,但又说不上哪里怪。
直到他说要转我去他们的“法务部门”,我心里警铃才大作。我说我不确定你身份,他说那你上国泰官网查电话,他们会用官网号码打给我。挂断两分钟后,\*\*真的!\*\*出现一个和国泰官网提供的加拿大客服一致的号码打来!
我没接。因为我突然意识到,这个电话显示是可以伪造的。
回头复盘
- 对方确实掌握了我的姓名和电话,还能编出符合逻辑的航班与金额。
- 他们的目标不是让我马上转钱,而是**慢慢套出邮箱、会员号、护照信息**这些可供后续诈骗使用的关键资料。
- 我唯一的败笔是讲出了我自己的 Gmail 地址和国泰会员号。
这类骗局的高明之处
* **假客服剧本升级**:不再吓唬你,而是“帮你查清楚”。
* **双重来电伪装**:第一次不接,第二次同号回拨,让你以为是真客服。
* **利用防诈意识**:现在大家一提“转钱”就警觉,所以他们反其道而行之,用“帮你防诈骗”的方式来骗你。
* **反复提问让你“回忆”**:你的注意力被引导去思考“有没有泄露信息”,而不是去质疑“他到底是谁”。
* **假 IP、假航班细节**:只要有一点真实元素(哪怕拼凑的),就能让人信以为真。
写在最后
说真的,这种诈骗比我以前见过的都高明得多。他们不急着要钱,也不搞恐吓,而是让你自己一步步掉进坑里。
这让我深刻体会到:**未来的诈骗可能不靠威胁,而靠”共情”和”专业”**。他们可以像真的客服一样耐心听你讲,还用“保护你的名义”套你的资料。
在 AI 加持的时代,这种“拟人化诈骗”会越来越像真的。我们这次防住了,不代表下次、家人那次也能防得住。
别以为只有傻人才会被骗,**聪明人更容易掉进“合理”的陷阱**。
写下这件事,希望各位撸友警钟长鸣。